至仪器仪表如何满足现代工业发展的需求
2023年02月10日
1大把网站:首先,请您主要介绍1下温度测控技术的最新进展?
宋平:温度是1个重要的物理量,在现代化工业生产进程中,诸如温度、压力、流量、物位和转速等物理量都必须进行严格的丈量和控制。各物理量中的温度量为最多,估计占总量的50%以上,所以温度丈量是1项重大的课题。随着微电子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检测仪表(2次仪表)已得到迅速发展。如国内生产的数显仪表精度达千分之1,可靠性6万小时,浪涌、射频、静放电及脉冲群等EMC指标达3级以上,到达国外同等产品水平。
而相比之下,传感器的发展比较缓慢,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与解决。目前新型温度传感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大把网站:热处理、铸造、锻压等行业的工况环境比较卑劣,对温度控制仪表的测试精度和可靠性要求很高。目前,国内外测温仪器仪表生产厂家在这方面做得如何?能否满足实际的需要?还存在哪些问题?
宋平:我国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国家标准(GB/T9452——2003)明确规定了热处理炉按保温精度(炉温均匀性)分6类。其中控温唆使精度、记录仪表精度要求,和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的测定周期和仪表检定周期在标准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对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温系统的标准,遵照现行的国家标准只对测温系统各个元新陶氏将重新挂牌上市件分别进行检定。但采取分助推产业新增产值1亿元以上立元件法检定热处理用测温系统的误差没法满足热处理行业大部份工艺要求。因此若工厂购入的热电偶未经检定就直接使用,会使分散性很大,所测数据不可靠,不能用于指点生产。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应采取现场在线整体校准测温系统。
1大把网站:采取先进的测温标准对热处理炉的性能的保证相当重要。目前,我国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的方法主要参照标准是哪些?有何特点?
宋平:我国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的主要参照标准之1,为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的高温测温规范(AMS2750C),该规范包括了温度传感器、仪表、热处理装备、系统准确度和温场均匀性的测试。
美国对零件热处理炉和原料热处理炉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实践证明,只有对测温准确度严格要求,才能保证满足热处理行业对工艺温度的要求。
1大把网站:先进测温技术和仪器的利用,对控制和提高产品质量相当重要。热处理、铸造、铸造生产企业如何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配置相干装备,在这不过可喜的是终究这个困难我们是把它攻克了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宋平:在美国国家能源部、金属学会、热处理学会制定的2020年假想和远期目标——美国热处理技术发展线路图(HeatTreamentTechnologe-Roadmap),要求消耗减少80%,生产本钱下降75%,热处理炉寿命提高10倍,热处理炉价格下降50%,热处理生产环境污染为0等。我国GB/T9452-2003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域测定方法参考国内外相干标准,其主要参照之1就是AMS2750C。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工作:
(1)齐全与完善资料:AMS2750D,AMS270C和美国材料和实验学会等有关热电偶方面的技术资料。
(2)相应的的接插件。在履行AMS2750D时是在炉子生产停顿下进行的尽量快的检测,这是SAT(系统准确度测试)和TUS(温度均匀性测试)丈量应注意的。
(3)符合AMS2750D的1般在23 5℃的范围以内校准。我们可提供国家认可实验室校准的热电偶,按AMS2750D要求,校准点间隔 140℃,将示值误差以修正值办法处理,提高系统的准确度;炉温均匀性,要求热电偶1致。
(4)解决耐高温铠装热电偶的材料问题。
1大把网站:随着世界经济1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元器件采购渠道的拓展,为我国测控装备生产企业同国外企业竞争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目前,在竞争中国内企业所处的地位怎样?在自主创新方面国内企业做得如何?
宋平:元器件采购渠道的通畅,和特殊领域如核电站专用测温仪表等,为国内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缩小了与国外先进产品的距离,这在2次仪表方面尤其突出。目前国内测控装备生产企业所用的集成电路如放大器、数模/模数转换器、CPU、控制芯片等还是大量依托进口,这也在1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产品的发展。但现在1个好的迹象就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团体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国内通讯与计算机领域的元器件发展迅速就是1个很好的左证。
1大把网站:请您展望1下热工检测与控制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宋平:作为1名仅仅从事温度仪表设计与生产企业的科研人员,对热工检测与控制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实在不敢妄下推测,但有1点我深信,我们正努力的追逐并缩小与先进国家产品的差距。
目前,国、地方政府与上级团体给予相干企业极大的支持,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技术开发与装备改造。例如,上海自动化仪表股分有限公司从2006年到目前为止,仅核电仪表的研制费用就投入了数千万元,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为此,相信通过业界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热工检测与控制技术势必取得快速发展